一、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工資、就業兩大部分的內容,重點掌握工資差別、失業率與勞動率市場存量—流量模型以及失業類型,本部分涉及到案例題的考查,注意理解運用。
本章考試歷年出題分值7-8分。
考試要求:
(1)理解工資水平和工資差別的基本原理。
(2)界定和統計就業、失業,分析失業的類型、原因,提出減少失業的對策。
二、三星級考點梳理
考點1:確定工資水平的實際因素★★★
1.工資水平的上下限
在工資談判的過程中,工資水平存在一個上限和下限,工資水平上下限由三方面決定:
①雇主對勞動力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勞動力需求)
②勞動者需要通過就業掙取工資來滿足生活需要的迫切程度(反映勞動力供給)
③談判雙方的力量對比(反映供求關系)
2.影響工資水平確定的因素
①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對生活工資的需求。
②同工同酬的原則:對于完成同等價值工作的勞動者應支付同等水平的工資。同工同酬原則往往只能在同一部門或單位內部得到較好的貫徹。
③企業的工資支付能力:在競爭性經濟中,如果產品需要是穩定的,其決定工資支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該部門或企業的生產率。
【2023年真題·案例題】某大型公司近年來出現了員工流失、員工積極性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聘請咨詢機構開展咨詢服務。通過訪談和市場調查咨詢機構發現,該建材公司的工資水平與市場水平大體持平,競爭力不明顯。如果能將工資水平略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將有助于解決員工流失和工作積極性下降等問題,且公司目前的利潤水平足以提供支撐。在訪談過程中,不少人反映公司的薪酬制度設計不合理。在任職要求類似的崗位中,勞動條件好和勞動條件差的崗位之間薪酬沒有拉開合理差距,有些崗位大家不愿意干,技術水平要求高和要求低的崗位之間的薪酬差距明顯過小。此外,一些通用工種核心員工流失,主要是由于本地新建了幾家設備更先進、資本密集程度更高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薪酬水平明顯更高,吸引走了本公司一部分人才。
咨詢機構在為該公司提供薪酬水平調整建議之前,首先對該公司的利潤水平是否能夠支撐進行了評估,這種做法表明了( )對工資水平決定的影響。
A. 同工同酬
B. 企業的工資支付能力
C. 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生活費用
D. 勞動力市場
考點2:工資性報酬差別與勞動力市場歧視★★★
(一)不同群體間的工資性報酬差別與歧視
男性和女性工資性報酬差別形成的原因:
(1)年齡和受教育程度
(2)職業
(3)工時和工作經驗
(二)勞動力市場歧視的界定及其分類
勞動力市場歧視:指具有相同生產率特征的勞動者僅僅因為所屬的人口群體的不同而受到區別對待。
勞動力市場歧視分為:
1、工資歧視:雇主針對既定的生產率特征支付的價格因勞動者所屬的人口群體不同而呈現系統性的差別(女性低于男性)。
2、職業歧視:對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生產率特征的不同類型的勞動者加以區別對待,將其中某一類或某些類別的勞動者有意安排到那些低工資的職業中。
(三)關于勞動力市場歧視來源的市場歧視理論
1、個人歧視:實際上是指雇主、客戶或者員工當中至少有一方是對員工存在有偏見的,進而言之,他們具有不與某一特定人口群體中的人打交道的偏好。
(1)雇主歧視:雇主很可能因為某些特定的原因對某些特定類型的員工產生歧視。
(2)客戶歧視:在有些情況下,顧客可能更偏好于讓某種類型的勞動者來為自己提供服務,這就迫使雇主不得不根據自己希望服務的客戶的偏好來雇傭員工。
(3)員工歧視:在某些情況下,某種類型的員工可能希望刻意避開那些他們不喜歡的屬于某些特定人口群體的同事。
2、統計性歧視
與雇主的招募和甄選過程有關。
在雇傭員工過程中,雇主通常需要以某種方式來獲得有關求職者的信息,然而,獲得這些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因此,企業不可能去獲得所有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利用歷史經驗來判斷應聘者。
3、非競爭性歧視:指勞動力市場處于非競爭狀態下產生的歧視。
如果企業具有某種壟斷力量,就可以控制支付給員工的工資水平,這樣,這些企業就同時存在職業歧視和工資歧視。
【2023真題·單選題】關于勞動力市場歧視的說法,錯誤的是()
A. 運用求職者所屬的特殊群體的特征預測某位求職者未來生產率的做法,會產生統計性歧視
B. 雇主、員工和客戶都有可能成為勞動力市場歧視的主體
C. 生產率特征相同的勞動者因人口類型不同而受到區別對待的情況屬于歧視
D. 兩類人員之間存在的工資性報酬區別若不能得到明確解釋,就可以歸為工資歧視
考點3:失業率統計與勞動力市場的存量-流量模型★★★
1、社會的總人口分為三部分:就業者,失業者,非勞動力
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人口)×100%=失業人口/(失業人口+就業人口)×100%
2、在就業者、失業者以及非勞動力三類人的存量之間存在以下彼此流動方向相對的三對流量:
(1)就業者←→失業者
(2)非勞動力←→就業者/失業者
(3)就業者←→非勞動力
3、對失業率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
(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失業率在一段時期中是如何變化的;
(2)不同地區以及不同年齡、性別等的勞動者之間的失業率存在什么差異。
4、長期失業率:失業時間滿一年以及超過一年以上的失業者在勞動力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長期失業率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失業問題的嚴重程度。
【2023真題·單選題】關于與勞動力市場相關的人口分類的說法,錯誤的是()。
A. 處于勞動年齡內但是不愿意找工作的人屬于非勞動力人口
B. 經濟活動人口就是勞動力人口
C. 正在上大學而沒時間工作的人屬于非經濟活動人口
D. 一個社會的人口可以劃分為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兩大類
考點4:失業的類型及其成因與對策★★★
類型 | 原因 | 措施 |
摩擦失業 | 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屬性; 信息不完善性 | 正常性的失業,與充分就業不矛盾;注意加強勞動力市場的情報工作,疏通信息渠道 |
結構性失業 | 最主要的是技術性失業(形成原因是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經營管理方式等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取代了一部分勞動力,造成失業。) | ①加強勞動力市場的情報工作,使求職人員及時了解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情況。 ②由政府提供資金,向愿意從勞動力過剩地區遷到勞動力短缺地區的失業工人提供安置費。 ③制訂各種培訓計劃,使工人的知識更新與技術發展同步進行,以適應新職業的需要。 ④提供更好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供求預測。 |
季節性失業 | ①一些部門或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隨季節的變化而波動; ②一些行業會隨季節的不同而遇到購買的高峰和低谷。 | ①加強對季節性失業期的預測工作; ②建議政府規定一個合理的失業補助期限 |
周期性失業 | 周期性失業,指由于經濟周期或經濟波動引起勞動力市場供 求失衡所造成的失業。 基本原因是總量需求不足 | —— |
【2023真題·單選題】摩擦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是 ()
A. 勞動力市場動態屬性和信息不完善
B. 勞動力需求發生季節性變化
C. 經濟衰退期
D. 技術進步導致勞動力供求不匹配
溫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網校-oyjl獨立創作完成,未經著作權人同意禁止轉載。